欢迎来到北京海华带路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网!

当前位置:首页 >海华资讯 >政策指南 >高水平谋划中关村对外开放,助力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高水平谋划中关村对外开放,助力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21-01-19 12:01:37来源:全国科技创新中心

近日,中关村管委会印发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际化发展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了未来一段时期,中关村示范区加强国际化交流合作、扩大开放创新的举措意见。《指导意见》提出要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实施创新国际化、人才国际化、产业国际化、园区国际化、创新环境国际化五个国际化行动,推动中关村示范区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加快建成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和创新高地,服务北京率先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构建新发展格局。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际化发展
指导意见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创新、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推动中关村示范区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加快建成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和创新高地,助力北京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现提出以下意见。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聚焦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紧抓北京建设“两区”“三平台”机遇,以全球视野,谋划中关村示范区国际化发展布局,实施创新国际化、人才国际化、产业国际化、园区国际化、创新环境国际化行动,打造中关村示范区链接全球创新网络关键枢纽,为北京高质量发展和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对标先进,扩大国际国内创新链接。立足首都,放眼全球,全方位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瞄准国际先进创新区域、优势技术领域、领先产业行业,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着力在不断扩大的开放创新中,加速人才、技术、资本国际协同,加快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和成熟。

双向开放,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坚持合作共赢理念,高质量“引进来”与高水平“走出去”并重,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黏合度,不断优化创新要素、产业要素的跨国配置和跨区域流动,培育中关村示范区参与国际合作和创新的新优势,提高中关村示范区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国际化和现代化水平,服务国家新发展格局。

企业主导,政府引导形成强大合力。坚持依靠企业、服务企业的国际化发展理念,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在国际创新交流合作中主体地位。发挥好政府引导作用,强化服务,营造良好创新环境,着力优化政策供给、搭建平台,提升中关村示范区国际创新合作承载力,激发科技类社会组织活力,在推动创新资源集聚、产学研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形成促进国际合作的强大合力。

改革突破,打造创新发展联动优势。围绕科技创新的全过程、产业发展的全链条、企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探索开放创新新机制和政策新突破,丰富和扩大创新制度供给。加强中关村示范区与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联动,放大政策叠加效应,形成联动优势。




实施五个国际化行动




(一)实施创新国际化行动,提升全球创新竞争能级

加快构建双向开放新格局,强化国际高端创新要素集聚,优化中关村示范区国际创新布局,进一步深化与全球一流创新中心紧密联系,密织合作网络,构建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的全球创新网络,努力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枢纽。

1.优化完善国际科技合作布局。突出创新主体在国际创新交流合作中的主体地位,支持开展国际科技交流活动,深化创新合作。不断拓展中关村示范区全球创新伙伴朋友圈,继续保持与国际先进创新国家(地区)科技交流,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区域经济伙伴关系国家合作,推动各类创新主体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在技术、人才、资本、数据等方面深入合作。

2.加速跨国科技企业和研发中心集聚。积极吸引国际组织、专业机构在中关村示范区落户,推动建设国际组织集聚区。支持跨国公司在中关村示范区设立地区总部、分支机构、研发中心,加强与中关村示范区各类创新主体合作创新,扩大创新成果应用,深化融入中关村示范区创新生态。

3.增强国际协同研究与项目转化。支持中关村示范区各分园、各类创新主体加强国际协同创新,与国外知名科研院所、实验室联合共建国际联合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扩大国际创新合作。加速海外创新项目落地转化,引导入驻中关村前沿技术创新中心,在项目孵化转化、产业化等方面给予配套支持。

4.提升技术转移和创业孵化国际化服务能力。坚持培育和引入并重,加快集聚国际化、专业化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增强知识产权、技术转移、科技孵化等国际创新服务能力。加强中关村技术转移服务平台与国际技术转移机构、行业协会合作,服务国际技术转移转化,促进海外成果转化项目在中关村示范区落地发展。支持中关村孵化器链接国际人才、技术、资本、市场等要素,积极吸引国际项目落地发展。

5.加快布局一批海外协同创新平台载体。支持大企业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签约国等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中关村海外科技园。支持中关村示范区创新主体以自建、参股合建等方式,在海外建设联合研发中心、实验室、孵化器等创新平台,支持行业联盟、协会学会牵头成立特色化国际创新联盟,加速中关村示范区融入国际创新网络。

6.发展科技资本服务企业国际创新。发挥北京市科技创新基金、中关村龙门基金等科技资本作用,引导支持在京落地的国际合作项目发展;支持发展一批国际创投基金,引导投资海外科创项目,加大服务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开展境外创新活动力度,助力企业加快“出海”创新发展。鼓励海外创新中心和跨境创新孵化平台投资海外优质项目。

7.提升科技创新国际话语权。鼓励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制定,加强在新一代通信技术、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领域标准的前瞻布局。打造“中关村标准”国际化品牌,支持中关村标准化组织加强与国外标准化组织交流合作,积极推进“中关村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推动“中关村标准”在国内外应用推广。支持中关村示范区内中小微企业申请国际专利,完善企业专利国际化布局。

(二)实施人才国际化行动,强化创新发展核心竞争力

坚持全球视野、国际标准,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完善分层分类国际人才引进机制,重点引进和集聚一批能够带动新兴学科、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的战略科学人才、顶尖创新团队、科技领军人才、高精尖缺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

8.广泛集聚“高精尖缺”人才。推动在中关村示范区内建立国际人才合作组织,集聚国际人才资源。深化实施中关村高聚工程,支持企业面向全球招聘首席科学家等顶级人才。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技术领域,汇聚一批富有创新创业精神,市场开拓和经营管理能力强,国际合作经验丰富的领军企业家、投资家、专业技术人才和科技服务人才。

9.加快吸引海外各类青年优秀人才。以科技为引领,加强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创新主体交流合作,吸引聚集相关行业顶尖人才。丰富招才、引才、育才形式,持续增强国际人才粘性,开展“留进中关村”活动,举办全球名校中国留学生云招聘活动,支持中关村示范区各类创新主体面向全球顶尖高校吸引人才。征集实习岗位需求,组织海外青年人才到中关村示范区创新型企业实习。

10.提升海外人才创新创业灵活度。探索“区内注册、海内外经营”的离岸模式,对有意向在中关村示范区创业的海外人才提供创新创业前置服务,支持海外人才就地就近创业。依托中关村海外创新中心,探索建立海外人才产业孵化器,服务园区企业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提高海外人才与项目落地成功率。

11.提升国际人才创业服务能力。优化中关村海外人才创业园布局,完善功能建设,增强承载力与孵化转化服务能力,打造海外人才创业沃土和人才资源聚集高地。推动优化外国人工作许可、居留许可证审批流程,实现“一窗办理,同时取证”。提升中关村外籍人才服务窗口涉外服务水平,为外籍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全链条、一站式专业服务。支持建设国际青年创业服务平台,提供低成本、全要素的创新创业服务。

12.激发市场化国际人才服务活力。加快国际知名猎头、人才测评、薪酬服务设计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中关村示范区集聚发展,支持加强与国际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交流合作,服务企业高端人才需求。培育专业化人才代办服务市场主体,为外籍人才提供全流程代办陪办服务。

(三)实施产业国际化行动,引领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高水平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网络。围绕“高精尖”领域,加快集聚国际产业资源、培育提升中关村示范区产业国际化水平,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现代产业体系。

13.支持外商企业机构集聚壮大发展。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健康等前沿技术领域和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支持国际科技领军企业在中关村示范区集聚,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外商投资高精尖产业,鼓励有条件的分园,在用地、用能、规划等方面对外资企业实体化项目给予支持,鼓励外商企业在中关村示范区扩大规模、提升产能。

14.以数字经济引领现代服务业加快国际化发展。在中关村示范区培育和引进一批数字经济领域平台型国际领军企业,培育数字经济企业矩阵,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经济企业集群。打造三位一体的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开放格局。立足中关村软件园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打造“数字贸易港”和数字经济新兴产业集群;立足朝阳金盏国际合作服务区打造数字经济和贸易国际交往功能区;立足自贸区大兴机场片区打造数字贸易综合服务平台。

15.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支持软件外包、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游戏和动漫版权等服务贸易重点领域做大做强,提升高端生产性服务外包国际竞争力。支持中关村示范区集成电路产业园、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等基地特色化、专业化发展,努力打造以数字服务出口为主的服务贸易集聚区。鼓励外商投资技术转移、科技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16.多渠道加快融入国际供应链体系。加大对重点市场宣传推介力度,发布投资政策和市场信息,支持中关村示范区企业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签约国、欧盟等海外市场。支持中关村示范区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牵头成立企业进出口联盟,搭建国际资源共享平台,带动中小企业“走出去”。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立足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网络,集体“抱团出海”。

(四)实施园区国际化行动,形成带动区域发展新引擎

深化落实《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统筹发展规划(2020-2035年)》,构建分园国际创新合作网络,推动分园国际化充分、均衡发展,形成中关村示范区高水平开放创新格局,打造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强大引擎。

17.加强分园国际创新交流合作。支持分园管委会加强国际化力量,鼓励有条件的分园,引入国际化专业化园区运营团队,提升国际接轨能力。支持分园组织或承接国际性科技会议、创新大赛等活动,组织园区企业定向到海外创新区域宣传推介,为国内外企业、组织机构开展国际化创新交流活动提供支持。

18.发挥“三城一区”优势引领国际交流合作。支持海淀园依托中关村科学城,聚焦海淀高校院所资源优势,探索设立国际协同研究项目,引发基础研究和战略前沿高技术研发国际协同创新;支持怀柔园依托怀柔科学城,推进大科学装置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推动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等方面的共建共享,打造全球科学家合作研究的重要平台和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支持昌平园依托未来科学城,引进多元创新主体,推进“两谷一园”国际化发展,打造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支持推进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顺义创新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提升“一区”高精尖产业能级,增强国际吸引力,打造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示范区。

19.加快建设布局区域创新集聚区。坚持合作共赢,挖掘分园优势资源和特色,积极探索国际重大科技合作的新模式、新路径,打造国际合作战略性支点。在有条件的分园建设布局一批国际产业园、国际合作创新园、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等区域性创新集聚区,形成集聚效应。支持朝阳园高水平建设国际创投集聚区,集聚一批国际知名创投机构;支持西城园立足丰沛的金融科技应用场景,打造国际金融科技高地;支持丰台园聚焦轨道交通产业,打造轨道交通国际创新集聚区;支持顺义、大兴深化建设中德产业园、中日创新合作示范区,打造国际产业创新合作新典范;支持石景山园以承办冬奥、冬残奥会项目契机,加快“中欧创新园”建设,高水平打造冬奥国际化示范窗口。推动中关村-巴黎大区产业创新中心加快建设。

20.加快构建分园国际化特色发展网络。以分园资源禀赋特征、主导和培育产业为基础,综合国际创新区域主导产业、优势技术、市场需求等因素,以优势互补、需求相配等原则,发挥中关村海外联络处、海外孵化器等作用,支持分园定向链接国际重点合作国别和创新区域,促进分园实现有国际对接渠道、有国际创新资源、有国际交流合作。支持各专业园、特色园聚焦各自产业和特色,深耕高精尖领域,加强与优势产业国家和国际知名特色专业机构开展联合研发攻关,形成特色化、差异化的中关村示范区全面国际化发展格局。

(五)实施创新环境国际化行动,激发中关村开放创新活力

发挥中关村新时代深化改革的试验田、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政策优势,对标全球顶级创新区域,加强重大制度创新充分联动和衔接配套,完善全要素、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国际化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打造国际化综合服务环境建设的“中关村样本”。

21.建设中关村论坛高层级国际科技创新交流合作平台。坚持高端前沿引领,围绕科学、技术、产品、市场交易全链条创新,巩固拓展中关村论坛会议、交易、展览、发布功能,推进科博会与中关村论坛融合发展,提升论坛数字化管理水平,搭建创新思想创新理念的交流传播平台、新科技新产业的前沿引领平台、新技术新产品的发布交易平台、创新规则和创新治理的共商共享平台,着力将中关村论坛打造成为全球性、综合性、开放性科技创新高端国际论坛。

22.培育一批特色领域国际科技品牌活动。推动中关村论坛加强与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金融街论坛联动,提升“三平台”规格与层级,努力成为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升北京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载体。支持分园高水平举办世界机器人大会、世界集成电路大会、全球金融科技峰会等品牌活动,提高国际知名度,面向脑科学、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策划或争取各类国际学术会议落户中关村示范区。

23.加强政策创新与先行先试。推动自贸试验区、服务业开放示范区政策,在与中关村示范区重合区域率先深化实施,在外商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服务贸易管理等领域,形成政策叠加优势,打造北京联动创新发展优势动力。深化中关村示范区先行先试改革探索,推动在扩大开放创新、畅通国际科技交流交往、提升国际化吸引力等方面,加强政策创新和试点。

24.建立外商精准服务机制。建立与国际规则、国际惯例接轨的政务服务环境,进一步完善中关村示范区政务服务流程和工作机制,打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法治化营商环境,为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扩大开放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完善外商投资企业投诉机制,提升对外商、外资企业机构、外国创新创业者的服务质量。

25.增强企业国际化发展服务支撑。高水平办好中关村国际讲堂,提升企业“出海”能力。完善“走出去”综合服务和风险防控体系,支持知识产权专业机构为中小微企业申请国外发明专利提供专业服务,加强国别贸易投资法律政策研究,提升海外知识产权维权综合服务水平。发挥“中关村知识产权国际注册政策和法律服务中心”“中关村企业涉外法务服务站”作用,进一步为企业国际化发展提供支撑。

26.提升“类海外”环境质量。加快建设朝阳望京、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石景山首钢、通州、顺义、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国际人才社区,支持分园参照标准,建设国际人才社区。以外籍人员居住和日常活动集中的区域为重点,完善中关村示范区内国际医院、国际学校等公共服务,推进双语标识系统建设与规范管理。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

中关村管委会会同相关市级单位和各区,指导分园做好本指导意见落地实施。各分园管委会要将提升园区国际化水平作为推动分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制定工作方案,精心组织实施,加强资源统筹配置。

(二)积极宣传引导

充分宣传中关村示范区提升国际化发展的政策举措,形成政府、园区、企业、高校院所、社会组织和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共参与、强协同的支撑体系。加强与驻华使团、外国商务投促机构交流,依托中关村海外联络处、国际商学会等组织,加强海外宣传引导,形成推动意见落实的内外合力。

(三)加强资金保障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加大对促进中关村示范区开放创新、提升分园国际化水平、增强企业国际交流合作的支持力度。发挥政府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资金等社会资本作用,引导投向国际交流交往、创新合作项目,增强国际创新合作资金保障。

(四)开展监测评估

建立指导意见落地实施跟踪评估机制,跟踪指导意见实施进度,适时开展动态监测和第三方评估,加强重点任务督促督办,确保各项任务取得实效。分园管委会要加强协调解决推动落实指导意见的困难问题,重大事项及时向中关村管委会报告。


文章内容源自:全国科技创新中心         

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

- End -

海华带路会员手-Luke-20200818 v0.2_03.jpg

出海项目、需求.jpg

扫码关注海华带路通,进入海外资源共享生态圈,一手项目尽情挑选!!!

你若喜欢,可以留下评论哦!